为深入推进校地协同育人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,沈阳城市建设学院“筑梦未来”支教团走进沈阳市法库县王爷陵村,开展集支教助学、产业调研、文化传承、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“多元行动”回应乡村需求,在课堂内外、田埂院落间,书写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故事。

课堂赋能:让知识与兴趣在乡土间生长
支教团将“精准教学”与“视野拓展”融入课堂设计,为王爷陵村的孩子打造分层化课程体系。主科课堂上,成员们跳出课本框架——团队成员用“果园分苹果”讲分数计算,英语课把“农具、蔬果”编成双语卡片,语文课结合村头老槐树的传说讲《树之歌》,让抽象知识沾着“乡土气”落地。五年级学生小浩以前总说“英语单词记不住”,在“田间英语角”认完“corn(玉米)”“pear(梨)”后,竟主动用新学的单词编起了短句。

艺体课程则成了“兴趣启蒙站”,美术课带孩子用高粱秆拼搭“乡村小院落”,音乐课弹唱《乡间的小路》时穿插村民口中的童谣,体育课上“两人三足跑”“编花篮跳绳”的笑声传遍操场。

产业调研:摸准乡土“家底”谋发展思路
王爷陵村地处法库“林果产业带”,寒富苹果种植与传统秸秆编织是村里的两大特色。支教团跟着村支书走进苹果园,正值疏果季,果农李大叔一边给苹果套袋一边念叨:“果子甜,但以前就靠收购商来收,去年试着往外卖,包装糙得没人要。”团队成员当即记下“包装升级、电商对接”的建议,后续为村里定制带“王爷陵村”标识的简约包装盒。

文化与民生:用行动回应乡村“暖心需求”
针对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现状,团队走进百姓家中,经过挨家挨户的调研后,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因长辈不会普通话,平时说话带着浓重口音,团队当即开展“普通话进农家”活动——用“日常对话手册”矫正日常用语发音及常见字易错读音。同时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,团队成员们耐心地对他们开展了反诈宣传,比如智能手机该如何下载正版APP、陌生电话要谨慎接听、二维码不要乱扫、小便宜不要占等。

青春答卷:把牵挂留在乡土,把方向带向未来
支教团队长在总结时说:“我们来的时候想‘为乡村做些什么’,走的时候才明白——乡村带给我们的更多:是老人讲历史时的郑重,是孩子学单词时的认真,是果农盼发展的眼神。这些都成了我们继续往前走的动力。”
此次王爷陵村之行,是“筑梦未来”支教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,更是学院推进“校地合作、服务社会”的缩影。未来,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将推动更多资源下沉乡村,让青春力量持续在乡土间扎根、生长,与乡村共绘振兴新图景。